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精神要求,進一步改革完善我市社會救助制度,更好發揮社會救助在基本民生保障中的兜底作用。近日,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張掖市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以統籌救助資源、增強兜底功能、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在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上有不少創新舉措,最突出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構建綜合救助格局。《實施方案》立足當前、著眼未來,確立了社會救助工作改革目標。到2022年底,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救助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綜合救助格局更加成熟定型。到2025年,救助覆蓋面有效拓寬,救助能力和水平明顯提升,實現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智慧救助。到2035年,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難群眾,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密實牢靠,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一致的社會救助制度。
二是打造多層次分類救助體系。《實施方案》根據困難群眾的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將社會救助劃分為三個救助圈:最核心的是絕對貧困人口,通過低?;蛘咛乩ЧB保障基本生活,并根據實際需要給予相應的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第二圈是相對貧困人口(即低收入和剛性支出較大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根據實際需要給予相應的基本生活救助或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第三圈是其他困難群眾,主要包括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暫時陷入困境的,給予急難社會救助;遭遇自然災害的,給予受災人員救助。這種制度設計,針對絕對貧困、相對貧困、急難情形,建立分層分類的梯度救助體系,將有效化解當前“低保捆綁”所帶來的“懸崖效應”,既擴大了救助覆蓋面,又突出了重點救助對象,確保真正兜住底兜牢底。
三是改革低保等現行社會救助制度。對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人員,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將未成年人獲得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的條件從16周歲延長至18周歲;進一步優化基本生活救助流程,探索將低保等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等等。
四是強化急難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功能。暢通急難社會救助申請和急難情況及時報告、主動發現渠道,建立健全快速響應、個案會商的“救急難”工作機制。建立公共衛生等突發公共事件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緊急救助機制,明確應急期社會救助政策措施和緊急救助程序,及時將因突發公共事件陷入困境的人員納入救助范圍等。
五是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創新社會救助方式,在提供物質救助的同時,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形成“資金+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為社會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殘疾人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加強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幫助救助對象構建家庭和社會支持網絡。
六是深化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縣級民政部門開通社會救助服務熱線,逐步實現全國統一。全面推行“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根據申請人的困難情況、致貧原因等情況,綜合評估救助需求,提出綜合實施社會救助措施的意見,并按照職責分工及時辦理,或轉請縣級相關職能部門辦理。逐步取消急難臨時救助戶籍地、居住地申請限制,探索由急難發生地鄉鎮街道或縣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實施臨時救助;優化審核確認程序,加快服務管理轉型升級,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便民利民的救助服務。健全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對沒有爭議的救助申請家庭,可不再進行民主評議。強化部門協同聯動,取消可以通過政府部門間信息共享獲取的相關證明材料,打通信息孤島,精準認定救助對象。
七是強化社會救助政策落實的保障措施。強化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將社會救助政策落實情況納入各地各部門工作績效評價。進一步明確民政部門牽頭統籌職責、財政部門資金保障職責,以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專項救助職責。實施基層社會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強化鄉鎮(街道)社會救助責任和相關保障條件,村級設立社會救助協理員,困難群眾較多的村(社區)建立社會救助服務站(點)。健全“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機制,鼓勵改革創新,建立糾錯容錯機制,激勵基層干部擔當作為等。?
(社會救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