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態修復科日期:2023-09-21
--張掖市自然資源系統著力做好祁連山生態保護鞏固提升“后半篇”文章
痛定思痛、知恥而后勇.....自環保約談、中央環保下沉督察、中央媒體通報、中央環保督察組專項督察以來,張掖市自然資源局黨組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汲取教訓、痛下決心、全員動員、攻堅克難、直面問題、迎頭趕上。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指示批示和視察甘肅時作出的“八個著力”重要指示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強化“四個意識”,把打好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攻堅戰與做好修復保護、推動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把整治生態問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促進經濟轉型發展、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結合起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恒心毅力,集全市自然資源系統之力全方位推進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礦山生態環境的整改整治工作。全系統承擔的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77個礦業權(117個整治點)項目已全部完成礦山環境整改任務,整改率達100%。礦業權注銷工作全面完成,非煤礦業權補償式退出工作全面完成,完成率均達到100%,率先在全省第一個完成了雙重任務。
整改任務全面完成后,全市自然資源系統認真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深刻領會總書記關于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以堅強有力的措施不斷鞏固提升整治修復成果。
劃定紅線,全面優化開發保護格局。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對國家級、省級禁止開發區域及其他各類保護地,全面推動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線劃定工作,共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面積513.12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204.72平方公里,做到最大范圍優化生態保護格局。加強生態空間管控,著力構筑國土空間布局的“骨架”和“底盤”。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和用途管制要求,將生態保護紅線、資源利用上線的硬約束落實到環境管控單元。
嚴格審批,構筑生態保護堅實防線。嚴格執行《祁連山國家公園產業準入清單》,嚴格項目用地預審,對影響生態環境保護及占用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所允許的正面清單項目之外,不予用地預審及用地審批。嚴格新設立礦業權審核手續,市縣自然資源部門必須事先征求保護區管理部門的意見,并向各類生態功能區、水源保護地進行許可查詢,未經許可,一律不得上報礦業權新立初審意見,確保各項生態保護措施落實到位。
堅持導向,持續推動問題排查整治。持續開展祁連山生態保護和治理,對已完成整改的保護區內77個礦業權(117個整治點)定期不定期開展“回頭看”,按照整改標準,延伸整改,提標提質,全面啟動兩輪保護區外圍區域礦山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184宗礦業權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明顯好轉,全域生態環境已進入全面修復保護、全面鞏固提升的新階段。加快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采取自然恢復、工程輔助、生態重塑相結合的方式,對全市歷史遺留無主礦山片區進行復綠復墾。
實施項目,全面開展生態修復治理。2017年以來,搶抓入選全國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作的機遇,共實施祁連山水源涵養區林草植被恢復、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護區農牧民搬遷、水生態環境保護、土地整治與污染修復等13個方面的75個項目。祁連山、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得到休養生息,黑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域生態保護修復監測體系基本建立。積極爭取《祁連山生態功能鞏固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修復工程實施方案》項目申報入庫工作,梳理確定的八大類23個,總投資33.89億元,爭取早日納入省級項目儲備庫,進一步鞏固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水平。
健全機制,推進自然資源長效監管。加強日常執法巡查,嚴厲打擊無證勘查、開采、超層越界、以采代探等礦產資源違法違規行為。綜合運用自然資源“一張圖”和遙感監測等先進技術,在長效監管、生態保護、規劃管控、土地管理、執法監察等方面實現全天候全覆蓋,著力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方位、全領域的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監管網絡新格局。
如今,祁連山恢復往日平靜,呈現修養生息的良好景象——所到之處,蒼山如黛,群峰疊翠,層林盡染,儼然一派原始生態風景。